<tt id="ggggg"></tt>
  • <bdo id="ggggg"><noscript id="ggggg"></noscript></bdo>
  • 登錄 注冊
    當前位置: >首頁 >資訊中心 >團體會員動態
    廣西構建“1+8+N”的共建共享模式,基本建成“部-省-市-縣”衛星遙感應用服務體系——激發“星”動能 培育“星”業態
    發布時間:2023-03-06     來源:廣西衛星中心     作者:潘正偉 林海蘭      瀏覽:282次

    近年來,廣西自然資源廳高度重視自然資源廣西衛星應用技術中心(簡稱“廣西衛星中心”)建設,以“資源共享、務實管用”為目標,按照“立足主業、市縣貫通、陸海統籌、輻射東盟”的原則,構建了“1+8+N”(即1家建設依托單位、8家共建單位、N個應用單位)的共建共享模式,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衛星技術體系,建成14個市級分中心和60個縣級節點,基本建成“部-省-市-縣”衛星遙感應用服務體系,連續6年實現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全覆蓋,累計節省各級財政數據采購及處理資金23.69億元,為服務自然資源管理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技術支撐。

    多渠道統籌 數據應用效果更好

    2019年,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相關文件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廣西民用遙感衛星數據開放共享管理暫行辦法》,首次明確廣西自然資源廳負責自治區民用遙感衛星數據的統籌獲取、統籌管理和統籌分發,推動遙感衛星數據開放共享、應用推廣及相關產業發展,激發遙感衛星數據“星”活力,培育衛星遙感應用“星”業態。

    2020年6月,自然資源廣西衛星應用技術中心揭牌成立,標志著廣西自然資源監測監管服務進入立體時代。廣西衛星中心是自然資源部批準建立的首批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之一,經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評審,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同意廣西自然資源遙感院為牽頭單位。廣西自然資源遙感院明確廣西衛星中心牽頭單位與聯合建設單位之間的運行機制,提出各聯建單位之間協同開展應用服務的具體方案。

    圖片

    圖片廣西衛星中心揭牌成立

    廣西自然資源廳多渠道統籌國家衛星平臺、商業衛星資源,2020年以來逐年增加影像統籌資金投入,累計達5249.67萬元,統籌采購或接收全色、多光譜、高光譜、雷達等多源衛星遙感影像,獲取數據涉及國內外193顆衛星、40多種類型;2021年首次實現優于3米光學影像全區每季度全覆蓋;2022年進一步實現優于3米分辨率光學影像全區雙月一覆蓋,首次實現優于1米、0.5米高分辨率影像上下半年全區各一次覆蓋,首次獲取沿邊、沿海地區0.3米三視立體影像覆蓋。

    2022年,廣西遙感影像統籌獲取的類型、面積、頻次、精度創歷史新高,節省財政資金達8.4億元。其中,廣西衛星中心向167家單位提供遙感影像服務656次、51900景、分發量254TB,節約財政經費6.53億元;南寧、桂林、柳州等9個市級分中心共向58家單位分發數據86次、5588景、分發量21TB,節約財政經費1.87億元。

    經過堅持不懈的探索與實踐,廣西衛星應用技術體系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2022年自然資源衛星應用技術體系建設交流會和全國遙感影像智能解譯樣本數據庫建設研討會上,廣西衛星中心分別作省級衛星中心建設典型經驗發言和樣本庫試點單位發言,總結了衛星應用技術體系建設經驗和應用成效,介紹了廣西智能遙感服務體系及關鍵技術研發成果,得到了自然資源部的高度肯定。

    多層級聯動 縱向到底力度更大

    在廣西自然資源廳的部署指導下,廣西衛星中心充分利用數據資源、自主核心技術優勢,圍繞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不斷提升影像統籌獲取能力、影像快速處理能力、影像智能分析能力、影像應用服務能力,形成了多源影像快速處理、深度學習遙感智能識別、多平臺實景三維可視化等多項國內領先技術,為打通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和影像產品服務全鏈條提供更加強勁的“星”動能。

    廣西衛星應用點多、面廣、線長,通過打造廣西遙感綜合服務平臺,實現市級分中心、共建單位、各行業用戶互聯互通,提供衛星影像定制、在線瀏覽、歷史影像對比等應用服務。按照“成熟一批,建設一批”的原則,分3批建設14個市級分中心,在影像推送、技術支撐、應急服務等業務應用方面,逐漸從部、省縱深到市、縣,初步形成了“部-省-市-縣”多級聯動機制。

    圖片

    圖片2022年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市級節點建設暨衛星應用技術體系建設培訓班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2021年12月20日晚,邊境地區東興市發現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廣西衛星中心迅速組織14名精干技術員,緊急成立遙感應急保障工作組。僅1天1夜,采集了4個封控區、1個管控區的多源遙感影像和傾斜模型數據,完成邊境地區600平方公里衛星遙感影像生產,繪就疫情防控衛星遙感影像圖,研發疫情防控三維指揮平臺,為疫情防控指揮決策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

    2022年3月21日,東航波音737-800客機在梧州市藤縣埌南鎮莫埌村附近山林墜毀,廣西衛星中心組織20名技術骨干,聯合梧州市級分中心圍繞災前災后分析需要,運用光學、雷達等多源衛星開展應急拍攝,為國家應急處置指揮部和廣西消防、武警、應急部門制作高分辨率三維虛擬沙盤,提供了航班飛行軌跡、重點搜索緩沖區、地質災害風險區等等各類圖件109份,助力搜尋救援、善后處置、疫情防控工作有序進行。

    山火突發,十萬火急。2022年10月17日至28日,桂林市發生山火,火勢迅速蔓延,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廣西衛星中心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持續接收系列衛星遙感數據,提取火災位置、火災范圍等重要信息,制作林火分布衛星影像專題圖49份,有效助力災情評估和預判,為應急指揮部門科學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在東興市疫情防控、梧州東航飛機墜毀、桂林山林火災、廣西汛期洪澇搶險等應急保障工作中,廣西衛星中心均在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及時聯絡自然資源部衛星中心和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中心,并有效協調防城港、百色、梧州、桂林等市級分中心發揮了重要技術支撐作用,得到了自治區領導和應急管理部門的肯定。

    多領域應用 橫向到邊寬度更廣

    面對當前衛星遙感應用井噴式增長的旺盛需求,廣西衛星中心支撐自然資源主責主業的同時,賦能多個政府部門和行業領域。同時,立足廣西,面向東盟,以中國—東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自然資源部中國—東盟衛星遙感應用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建設為契機,構建中國和東盟國家衛星遙感數據共享網絡體系,為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建設和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增添“星”動力。

    2021年,廣西衛星中心自主研發了“譯快查”多源遙感智能監測平臺,建立形成“影像獲取-快速生產-變化檢測-圖斑推送”的自然資源變化監測監管衛星應用服務快速響應機制,變化圖斑自動識別率達96.39%,基本實現“早發現、早制止、早查處”的目標,全面支撐廣西自然資源綜合監測監管常態化運行,得到院士專家“整體技術國內領先,部分指標國際先進”的高度評價。

    依托衛星遙感技術獲取信息精準、高效、范圍大、綜合性強等特點,自治區黨委編辦(績效辦)聯合廣西自然資源廳,依托廣西衛星中心,創新“項目全覆蓋、進展全可視、預警全時段、分析全智能”的績效核驗新模式,減少實地察訪核驗,減輕基層負擔,實現績效智慧管理。目前,已運用衛星遙感技術對自治區績效管理項目點完成回溯或監測近萬次。

    廣西是面向東盟開發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是連接多區域的國際通道、交流橋梁、合作平臺。2022年11月1日,中國—東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成立,標志著中國—東盟衛星遙感應用合作邁上新臺階。廣西把該中心作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列入《廣西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廣西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等規劃,將推動中國自然資源衛星遙感技術在東盟國家自然資源管理相關領域的應用,助力東盟國家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圖片

    圖片2022年廣西衛星應用技術會議現場

    在2022年廣西衛星應用技術會議上,南寧、柳州、桂林、欽州、百色、河池6個市級分中心作了典型交流發言。廣西衛星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完善“部-省-市-縣”的衛星遙感應用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努力“把衛星遙感應用到自然資源管理的每一個神經末梢”,打造國際、權威、前沿、開放的衛星遙感應用品牌,為開創新時代壯美廣西建設新局面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主管部門:
    自然資源部
    民政部
    中國科協
    京ICP備14037318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1220號
    主辦:中國測繪學會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 :江蘇星月測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聯系電話:010-63881448      郵箱地址:zgchxh1401@163.com
    聯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蓮花池西路28號西裙樓四層
    美国妓女一级A片
    <tt id="ggggg"></tt>
  • <bdo id="ggggg"><noscript id="ggggg"></noscript></b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