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2022中國測繪地理信息科學技術年會“時空信息全面服務數字經濟”分論壇以線上方式成功召開。會議由中國測繪學會與陜西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陜西測繪地理信息局承辦,陜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學會、陜西省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土豆數據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支持舉辦。
在數字經濟發展的浪潮下,“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這其中,時空信息作為數字經濟時代重要的新型基礎設施,成為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中國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戰略性數據資源和生產要素。
“時空信息全面服務數字經濟”分論壇的策劃與舉辦,旨在探討時空信息技術與新型IT技術的融合創新與應用,在全面提升基礎測繪保障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推動時空信息充分發揮新型基礎設施的價值,有效賦能各行各業。
政策牽引 時空信息深入數字經濟格局
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武文忠在致辭中提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對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作出戰略部署。
面對數字經濟發展浪潮,武文忠表示,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合,讓時空信息成為經濟和產業發展數字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成為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隨著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的智能化、泛在化特征日益顯著,圍繞“兩支撐、一提升”的定位,相關工作將有效支撐自然資源管理這一主責主業,同時更要服務好社會各行業領域,不斷釋放測繪地理信息的成果潛能。
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宋超智在致辭中同樣提到,政府、行業乃至社會大眾,對于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和服務的需求,已經呈現指數級增長的態勢。
在宋超智看來,隨著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與新型IT技術深入融合,將不僅有能力提供常態化更新的二三維基礎空間數據,還能接入多源異構的物聯網、互聯網、業務類等各種非空間數據,并統一行業標準、賦予時空屬性,構建精準映射物理世界的數字孿生體,從而有效分析、挖掘這些時空大數據,通過洞察規律、趨勢和風險,讓時空信息在更多的應用場景中發揮價值。
高質量發展 離不開時空信息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一級教授陳軍認為,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以及國家層面圍繞數字經濟、數字政府和數字中國建設所推動的高質量發展,皆離不開時空信息的支撐。
時空信息產業發展基于數據產品研發、內容服務、增值應用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為數字經濟提供時空框架和底座,在行業服務中重點突破業務溝通和協作的時空約束,實現時空信息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在陳軍院士看來,時空信息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已大有作為,但目前存在的高質量時空信息的供給不足,高層次時空分析的能力不強,以及高水平時空賦能的手段不夠等問題,仍然難以全面有效滿足數字經濟時代的迫切需求,需要在技術能力、產品內容、服務方式等層面不斷提升。
隨著國家大力推動實景三維中國的建設,作為新型基礎測繪體系的重要內容,實景三維面向產業發展痛點,將形成“橫向互聯、縱向貫通”的技術生態和動態服務計算能力,為自然資源管理和數字中國建設構建時空基底、信息關聯和孿生服務。
陜西測繪地理信息工作深入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陜西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徐開明表示,近年來測繪技術的發展有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隨著新型信息技術的引進,測繪技術在各行各業有更加廣泛的應用。在新時期的市場環境下,政府測繪部門將重點起到制定測繪行業規則和標準、牽頭承擔重大行業項目、提供地理信息基礎設施服務的作用,以助力行業發展。
面對現階段測繪行業存在的測繪產品利用率不高、服務數據滯后、重復勞動、條塊分割等問題,徐開明局長提出,要以信息共享為信息技術的核心要素,推進資源調查、變化檢測、基礎測繪的三個協同,實現生產直通服務、服務直通應用的兩個直通,建立“三位一體”的鏈條式地理信息生產服務保障體系,高質量滿足行業發展需求。
在未來的工作方面,徐開明局長明確表示,陜西地理信息測繪局將推動建設自然資源與地理空間大數據中心,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全流程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質量。
西安作為自然資源部批準的我國新型基礎測繪建設試點城市,為實景三維中國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西安市勘察測繪院副院長張周平提到,西安實景三維服務平臺以服務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為導向,對內支撐自然資源管理,對外服務智慧西安城市云腦平臺,構建起孿生城市數字空間底座。西安試點的建設以“需求導向、協同聯動、分建共享”為指導思想,把“解決實際問題,滿足業務需求”作為一切應用的出發點,打通了行業壁壘,形成了信息化基礎建設新模式。
在張周平看來,實景三維領域涉及的業務多、部門多、技術多,包含諸多產業鏈條,需要各部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凝心聚力,共同發力,共同培育和呵護實景三維產業建設的生態。
以全新能力和模式 全面服務數字經濟
土豆數據科技集團董事長兼CEO霍向琦認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本質即“連接”與“服務”,時空信息服務亟待在“連接”層面,打通時空大數據采集、生產、治理、分析、應用、流通等全鏈路的斷點、卡點和堵點,實現用戶場景的高效觸達,促進時空大數據的高效流通,進而在“服務”層面,真正釋放數據的價值,為千行百業提供賦能。
霍向琦提到,土豆數據以“云原生+AI”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生產力,重構時空信息數字化基礎設施。
云原生技術在實現時空信息基礎軟件原子級重構與靈活編排、按需封裝的同時,重點突破傳統單機計算的效率瓶頸,通過統籌存儲和算力資源實現高效的異構計算,大幅提升傾斜攝影三維建模,遙感影像處理、解譯,以及時空大數據治理和綜合分析等應用的效率。
人工智能技術面向時空產業勞動密集的現狀,從基于深度學習的AI模型訓練到知識圖譜構建等方面,不斷提升數據自動化分析的能力,驅動數據資產向信息和知識的價值轉化,助力業務的智能決策。
此外,對區塊鏈和隱私計算技術的深入應用,致力于解決時空信息安全共享的難題,從而大力推動時空信息各類數據資產的有序開放共享。
霍向琦表示,土豆數據積極投入“信創”產業布局,打造自主可控的時空大腦,真正從感知智能、生產智能、認知智能、決策智能的角度,讓時空信息在助力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大作用。
時空信息走向泛在與主流
隨著數字經濟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市場對于可用、易用、好用的時空信息數據的需求愈發迫切。我國測繪技術和應用體系正處于從信息化測繪向智能化測繪的發展過程,其研究對象也從地理空間信息技術發展為時空信息技術。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副院長閆利教授提出,智能化測繪階段所呈現的技術自主化、過程實時化、應用泛在化、融合主流化趨勢,將全面推動空間基礎設施及空間知識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時空智能技術體系;圍繞著政策、行業標準與理論研究,以及產業技術與新型IT技術研發,將跨界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產品、新體系,推動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的創新,助力于新型基礎測繪體系下的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服務好數字經濟的發展。
而從實景三維關鍵技術體系建設與應用層面來看,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黃先鋒認為,產業亟需突破大規模實景三維建模的關鍵技術及解決路徑,需要將各種各樣的智能化信息技術融入到實景三維產業鏈中;此外,實景三維是國家建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程,更需要國產化的軟件和工具來實踐和實現。
在院校專家看來,結合新形勢下自然資源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測繪成果向真實、立體、時序化的時空信息大數據轉變已成為必然要求,也是測繪地理信息全面支撐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體現。